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技

spark相关面试题介绍

程序员文章站 2024-01-31 13:58:28
spark面试问题收集 spark面试问题 1、spark中的RDD是什么,有哪些特性 RDD(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叫做分布式数据集,是Spark...

spark面试问题收集

spark面试问题

1、spark中的RDD是什么,有哪些特性

RDD(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叫做分布式数据集,是Spark中最基本的数据抽象,它代表一个不可变、可分区、里面的元素可并行计算的集合。
Dataset:就是一个集合,用于存放数据的 Distributed:分布式,可以并行在集群计算 Resilient:表示弹性的
弹性表示
1、RDD中的数据可以存储在内存或者是磁盘 2、RDD中的分区是可以改变的 五大特性:
A list of partitions
一个分区列表,RDD中的数据都存在一个分区列表里面 A function for computing each split
作用在每一个分区中的函数 A list of dependencies on other RDDs
一个RDD依赖于其他多个RDD,这个点很重要,RDD的容错机制就是依据这个特性而来的 Optionally, a Partitioner for key-value RDDs (e.g. to say that the RDD is hash-partitioned)
可选的,针对于kv类型的RDD才具有这个特性,作用是决定了数据的来源以及数据处理后的去向 Optionally, a list of preferred locations to compute each split on (e.g. block locations for an HDFS file)
可选项,数据本地性,数据位置最优

2、概述一下spark中的常用算子区别(map、mapPartitions、foreach、foreachPartition)

map:用于遍历RDD,将函数f应用于每一个元素,返回新的RDD(transformation算子)。 foreach:用于遍历RDD,将函数f应用于每一个元素,无返回值(action算子)。 mapPartitions:用于遍历操作RDD中的每一个分区,返回生成一个新的RDD(transformation算子)。

foreachPartition: 用于遍历操作RDD中的每一个分区。无返回值(action算子)。

总结:一般使用mapPartitions或者foreachPartition算子比map和foreach更加高效,推荐使用。

3、谈谈spark中的宽窄依赖

RDD和它依赖的父RDD(s)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即窄依赖(narrow dependency)和宽依赖(wide dependency)。 宽依赖:指的是多个子RDD的Partition会依赖同一个父RDD的Partition 窄依赖:指的是每一个父RDD的Partition最多被子RDD的一个Partition使用。

4、spark中如何划分stage

1.Spark Application中可以因为不同的Action触发众多的job,一个Application中可以有很多的job,每个job是由一个或者多个Stage构成的,后面的Stage依赖于前面的Stage,也就是说只有前面依赖的Stage计算完毕后,后面的Stage才会运行。 2.Stage划分的依据就是宽依赖,何时产生宽依赖,例如reduceByKey,groupByKey的算子,会导致宽依赖的产生。 3.由Action(例如collect)导致了SparkContext.runJob的执行,最终导致了DAGScheduler中的submitJob的执行,其核心是通过发送一个case class JobSubmitted对象给eventProcessLoop。
eventProcessLoop是DAGSchedulerEventProcessLoop的具体实例,而DAGSchedulerEventProcessLoop是eventLoop的子类,具体实现EventLoop的onReceive方法,onReceive方法转过来回调doOnReceive 4.在doOnReceive中通过模式匹配的方法把执行路由到

5.在handleJobSubmitted中首先创建finalStage,创建finalStage时候会建立父Stage的依赖链条

总结:以来是从代码的逻辑层面上来展开说的,可以简单点说:写介绍什么是RDD中的宽窄依赖,然后在根据DAG有向无环图进行划分,从当前job的最后一个算子往前推,遇到宽依赖,那么当前在这个批次中的所有算子操作都划分成一个stage,然后继续按照这种方式在继续往前推,如在遇到宽依赖,又划分成一个stage,一直到最前面的一个算子。最后整个job会被划分成多个stage,而stage之间又存在依赖关系,后面的stage依赖于前面的stage。

5、spark-submit的时候如何引入外部jar包

在通过spark-submit提交任务时,可以通过添加配置参数来指定
–driver-class-path 外部jar包 –jars 外部jar包

6、spark 如何防止内存溢出

driver端的内存溢出
可以增大driver的内存参数:spark.driver.memory (default 1g) 这个参数用来设置Driver的内存。在Spark程序中,SparkContext,DAGScheduler都是运行在Driver端的。对应rdd的Stage切分也是在Driver端运行,如果用户自己写的程序有过多的步骤,切分出过多的Stage,这部分信息消耗的是Driver的内存,这个时候就需要调大Driver的内存。 map过程产生大量对象导致内存溢出
这种溢出的原因是在单个map中产生了大量的对象导致的,例如:rdd.map(x=>for(i <- 1 to 10000) yield i.toString),这个操作在rdd中,每个对象都产生了10000个对象,这肯定很容易产生内存溢出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在不增加内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减少每个Task的大小,以便达到每个Task即使产生大量的对象Executor的内存也能够装得下。具体做法可以在会产生大量对象的map操作之前调用repartition方法,分区成更小的块传入map。例如:rdd.repartition(10000).map(x=>for(i <- 1 to 10000) yield i.toString)。
面对这种问题注意,不能使用rdd.coalesce方法,这个方法只能减少分区,不能增加分区,不会有shuffle的过程。 数据不平衡导致内存溢出
数据不平衡除了有可能导致内存溢出外,也有可能导致性能的问题,解决方法和上面说的类似,就是调用repartition重新分区。这里就不再累赘了。 shuffle后内存溢出
shuffle内存溢出的情况可以说都是shuffle后,单个文件过大导致的。在Spark中,join,reduceByKey这一类型的过程,都会有shuffle的过程,在shuffle的使用,需要传入一个partitioner,大部分Spark中的shuffle操作,默认的partitioner都是HashPatitioner,默认值是父RDD中最大的分区数,这个参数通过spark.default.parallelism控制(在spark-sql中用spark.sql.shuffle.partitions) , spark.default.parallelism参数只对HashPartitioner有效,所以如果是别的Partitioner或者自己实现的Partitioner就不能使用spark.default.parallelism这个参数来控制shuffle的并发量了。如果是别的partitioner导致的shuffle内存溢出,就需要从partitioner的代码增加partitions的数量。

standalone模式下资源分配不均匀导致内存溢出

在standalone的模式下如果配置了–total-executor-cores 和 –executor-memory 这两个参数,但是没有配置–executor-cores这个参数的话,就有可能导致,每个Executor的memory是一样的,但是cores的数量不同,那么在cores数量多的Executor中,由于能够同时执行多个Task,就容易导致内存溢出的情况。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就是同时配置–executor-cores或者spark.executor.cores参数,确保Executor资源分配均匀。

使用rdd.persist(StorageLevel.MEMORY_AND_DISK_SER)代替rdd.cache()

rdd.cache()和rdd.persist(Storage.MEMORY_ONLY)是等价的,在内存不足的时候rdd.cache()的数据会丢失,再次使用的时候会重算,而rdd.persist(StorageLevel.MEMORY_AND_DISK_SER)在内存不足的时候会存储在磁盘,避免重算,只是消耗点IO时间。

7、spark中cache和persist的区别

cache:缓存数据,默认是缓存在内存中,其本质还是调用persist persist:缓存数据,有丰富的数据缓存策略。数据可以保存在内存也可以保存在磁盘中,使用的时候指定对应的缓存级别就可以了。

8、简要描述Spark分布式集群搭建的步骤

地球人都知道 这里可以概述下如何搭建高可用的spark集群(HA)
主要是引入了zookeeper

9、spark中的数据倾斜的现象、原因、后果

(1)、数据倾斜的现象
多数task执行速度较快,少数task执行时间非常长,或者等待很长时间后提示你内存不足,执行失败。 (2)、数据倾斜的原因
数据问题
1、key本身分布不均衡(包括大量的key为空) 2、key的设置不合理 spark使用问题
1、shuffle时的并发度不够 2、计算方式有误 (3)、数据倾斜的后果
1、spark中的stage的执行时间受限于最后那个执行完成的task,因此运行缓慢的任务会拖垮整个程序的运行速度(分布式程序运行的速度是由最慢的那个task决定的)。 2、过多的数据在同一个task中运行,将会把executor撑爆。

10、如何解决spark中的数据倾斜问题

发现数据倾斜的时候,不要急于提高executor的资源,修改参数或是修改程序,首先要检查数据本身,是否存在异常数据。

1、数据问题造成的数据倾斜

找出异常的key
如果任务长时间卡在最后最后1个(几个)任务,首先要对key进行抽样分析,判断是哪些key造成的。
选取key,对数据进行抽样,统计出现的次数,根据出现次数大小排序取出前几个。 比如: df.select(“key”).sample(false,0.1).(k=>(k,1)).reduceBykey(+).map(k=>(k._2,k._1)).sortByKey(false).take(10) 如果发现多数数据分布都较为平均,而个别数据比其他数据大上若干个数量级,则说明发生了数据倾斜。 经过分析,倾斜的数据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null(空值)或是一些无意义的信息()之类的,大多是这个原因引起。 2、无效数据,大量重复的测试数据或是对结果影响不大的有效数据。 3、有效数据,业务导致的正常数据分布。 解决办法
第1,2种情况,直接对数据进行过滤即可(因为该数据对当前业务不会产生影响)。 第3种情况则需要进行一些特殊操作,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做法
(1) 隔离执行,将异常的key过滤出来单独处理,最后与正常数据的处理结果进行union操作。 (2) 对key先添加随机值,进行操作后,去掉随机值,再进行一次操作。 (3) 使用reduceByKey 代替 groupByKey(reduceByKey用于对每个key对应的多个value进行merge操作,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在本地先进行merge操作,并且merge操作可以通过函数自定义.) (4) 使用map join。 案例
如果使用reduceByKey因为数据倾斜造成运行失败的问题。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 将原始的 key 转化为 key + 随机值(例如Random.nextInt) (2) 对数据进行 reduceByKey(func) (3) 将 key + 随机值 转成 key (4) 再对数据进行 reduceByKey(func) 案例操作流程分析:
假设说有倾斜的Key,我们给所有的Key加上一个随机数,然后进行reduceByKey操作;此时同一个Key会有不同的随机数前缀,在进行reduceByKey操作的时候原来的一个非常大的倾斜的Key就分而治之变成若干个更小的Key,不过此时结果和原来不一样,怎么破?进行map操作,目的是把随机数前缀去掉,然后再次进行reduceByKey操作。(当然,如果你很无聊,可以再次做随机数前缀),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原本倾斜的Key通过分而治之方案分散开来,最后又进行了全局聚合 注意1: 如果此时依旧存在问题,建议筛选出倾斜的数据单独处理。最后将这份数据与正常的数据进行union即可。 注意2: 单独处理异常数据时,可以配合使用Map Join解决。

2、spark使用不当造成的数据倾斜

提高shuffle并行度

dataFrame和sparkSql可以设置spark.sql.shuffle.partitions参数控制shuffle的并发度,默认为200。 rdd操作可以设置spark.default.parallelism控制并发度,默认参数由不同的Cluster Manager控制。 局限性: 只是让每个task执行更少的不同的key。无法解决个别key特别大的情况造成的倾斜,如果某些key的大小非常大,即使一个task单独执行它,也会受到数据倾斜的困扰。

使用map join 代替reduce join

在小表不是特别大(取决于你的executor大小)的情况下使用,可以使程序避免shuffle的过程,自然也就没有数据倾斜的困扰了. 局限性: 因为是先将小数据发送到每个executor上,所以数据量不能太大。

11、flume整合sparkStreaming问题

(1)、如何实现sparkStreaming读取flume中的数据
可以这样说:
前期经过技术调研,查看官网相关资料,发现sparkStreaming整合flume有2种模式,一种是拉模式,一种是推模式,然后在简单的聊聊这2种模式的特点,以及如何部署实现,需要做哪些事情,最后对比两种模式的特点,选择那种模式更好。
推模式:Flume将数据Push推给Spark Streaming 拉模式:Spark Streaming从flume 中Poll拉取数据

(2)、在实际开发的时候是如何保证数据不丢失的

可以这样说:
flume那边采用的channel是将数据落地到磁盘中,保证数据源端安全性(可以在补充一下,flume在这里的channel可以设置为memory内存中,提高数据接收处理的效率,但是由于数据在内存中,安全机制保证不了,故选择channel为磁盘存储。整个流程运行有一点的延迟性) sparkStreaming通过拉模式整合的时候,使用了FlumeUtils这样一个类,该类是需要依赖一个额外的jar包(spark-streaming-flume_2.10) 要想保证数据不丢失,数据的准确性,可以在构建StreamingConext的时候,利用StreamingContext.getOrCreate(checkpoint, creatingFunc: () => StreamingContext)来创建一个StreamingContext,使用StreamingContext.getOrCreate来创建StreamingContext对象,传入的第一个参数是checkpoint的存放目录,第二参数是生成StreamingContext对象的用户自定义函数。如果checkpoint的存放目录存在,则从这个目录中生成StreamingContext对象;如果不存在,才会调用第二个函数来生成新的StreamingContext对象。在creatingFunc函数中,除了生成一个新的StreamingContext操作,还需要完成各种操作,然后调用ssc.checkpoint(checkpointDirectory)来初始化checkpoint功能,最后再返回StreamingContext对象。
这样,在StreamingContext.getOrCreate之后,就可以直接调用start()函数来启动(或者是从中断点继续运行)流式应用了。如果有其他在启动或继续运行都要做的工作,可以在start()调用前执行。 流失计算中使用checkpoint的作用:
保存元数据,包括流式应用的配置、流式没崩溃之前定义的各种操作、未完成所有操作的batch。元数据被存储到容忍失败的存储系统上,如HDFS。这种ckeckpoint主要针对driver失败后的修复。 保存流式数据,也是存储到容忍失败的存储系统上,如HDFS。这种ckeckpoint主要针对window operation、有状态的操作。无论是driver失败了,还是worker失败了,这种checkpoint都够快速恢复,而不需要将很长的历史数据都重新计算一遍(以便得到当前的状态)。 设置流式数据checkpoint的周期
对于一个需要做checkpoint的DStream结构,可以通过调用DStream.checkpoint(checkpointInterval)来设置ckeckpoint的周期,经验上一般将这个checkpoint周期设置成batch周期的5至10倍。 使用write ahead logs功能
这是一个可选功能,建议加上。这个功能将使得输入数据写入之前配置的checkpoint目录。这样有状态的数据可以从上一个checkpoint开始计算。开启的方法是把spark.streaming.receiver.writeAheadLogs.enable这个property设置为true。另外,由于输入RDD的默认StorageLevel是MEMORY_AND_DISK_2,即数据会在两台worker上做replication。实际上,Spark Streaming模式下,任何从网络输入数据的Receiver(如kafka、flume、socket)都会在两台机器上做数据备份。如果开启了write ahead logs的功能,建议把StorageLevel改成MEMORY_AND_DISK_SER。修改的方法是,在创建RDD时由参数传入。 使用以上的checkpoint机制,确实可以保证数据0丢失。但是一个前提条件是,数据发送端必须要有缓存功能,这样才能保证在spark应用重启期间,数据发送端不会因为spark streaming服务不可用而把数据丢弃。而flume具备这种特性,同样kafka也具备。

(3)Spark Streaming的数据可靠性

有了checkpoint机制、write ahead log机制、Receiver缓存机器、可靠的Receiver(即数据接收并备份成功后会发送ack),可以保证无论是worker失效还是driver失效,都是数据0丢失。原因是:如果没有Receiver服务的worker失效了,RDD数据可以依赖血统来重新计算;如果Receiver所在worker失败了,由于Reciever是可靠的,并有write ahead log机制,则收到的数据可以保证不丢;如果driver失败了,可以从checkpoint中恢复数据重新构建。

12、kafka整合sparkStreaming问题

(1)、如何实现sparkStreaming读取kafka中的数据

可以这样说:在kafka0.10版本之前有二种方式与sparkStreaming整合,一种是基于receiver,一种是direct,然后分别阐述这2种方式分别是什么
receiver:是采用了kafka高级api,利用receiver接收器来接受kafka topic中的数据,从kafka接收来的数据会存储在spark的executor中,之后spark streaming提交的job会处理这些数据,kafka中topic的偏移量是保存在zk中的。
基本使用: val kafkaStream = KafkaUtils.createStream(streamingContext,
[ZK quorum], [consumer group id], [per-topic number of Kafka partitions to consume]) 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
在Receiver的方式中,Spark中的partition和kafka中的partition并不是相关的,所以如果我们加大每个topic的partition数量,仅仅是增加线程来处理由单一Receiver消费的主题。但是这并没有增加Spark在处理数据上的并行度. 对于不同的Group和topic我们可以使用多个Receiver创建不同的Dstream来并行接收数据,之后可以利用union来统一成一个Dstream。 在默认配置下,这种方式可能会因为底层的失败而丢失数据. 因为receiver一直在接收数据,在其已经通知zookeeper数据接收完成但是还没有处理的时候,executor突然挂掉(或是driver挂掉通知executor关闭),缓存在其中的数据就会丢失. 如果希望做到高可靠, 让数据零丢失,如果我们启用了Write Ahead Logs(spark.streaming.receiver.writeAheadLog.enable=true)该机制会同步地将接收到的Kafka数据写入分布式文件系统(比如HDFS)上的预写日志中. 所以, 即使底层节点出现了失败, 也可以使用预写日志中的数据进行恢复. 复制到文件系统如HDFS,那么storage level需要设置成 StorageLevel.MEMORY_AND_DISK_SER,也就是KafkaUtils.createStream(…, StorageLevel.MEMORY_AND_DISK_SER) direct:在spark1.3之后,引入了Direct方式。不同于Receiver的方式,Direct方式没有receiver这一层,其会周期性的获取Kafka中每个topic的每个partition中的最新offsets,之后根据设定的maxRatePerPartition来处理每个batch。(设置spark.streaming.kafka.maxRatePerPartition=10000。限制每秒钟从topic的每个partition最多消费的消息条数)。

(2) 对比这2中方式的优缺点:

采用receiver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数据不丢失,但是无法保证数据只被处理一次,WAL实现的是At-least-once语义(至少被处理一次),如果在写入到外部存储的数据还没有将offset更新到zookeeper就挂掉,这些数据将会被反复消费. 同时,降低了程序的吞吐量。 采用direct方式:相比Receiver模式而言能够确保机制更加健壮. 区别于使用Receiver来被动接收数据, Direct模式会周期性地主动查询Kafka, 来获得每个topic+partition的最新的offset, 从而定义每个batch的offset的范围. 当处理数据的job启动时, 就会使用Kafka的简单consumer api来获取Kafka指定offset范围的数据。
优点:
1、简化并行读取
如果要读取多个partition, 不需要创建多个输入DStream然后对它们进行union操作. Spark会创建跟Kafka partition一样多的RDD partition, 并且会并行从Kafka中读取数据. 所以在Kafka partition和RDD partition之间, 有一个一对一的映射关系. 2、高性能
如果要保证零数据丢失, 在基于receiver的方式中, 需要开启WAL机制. 这种方式其实效率低下, 因为数据实际上被复制了两份, Kafka自己本身就有高可靠的机制, 会对数据复制一份, 而这里又会复制一份到WAL中. 而基于direct的方式, 不依赖Receiver, 不需要开启WAL机制, 只要Kafka中作了数据的复制, 那么就可以通过Kafka的副本进行恢复. 3、一次且仅一次的事务机制
基于receiver的方式, 是使用Kafka的高阶API来在ZooKeeper中保存消费过的offset的. 这是消费Kafka数据的传统方式. 这种方式配合着WAL机制可以保证数据零丢失的高可靠性, 但是却无法保证数据被处理一次且仅一次, 可能会处理两次. 因为Spark和ZooKeeper之间可能是不同步的. 基于direct的方式, 使用kafka的简单api, Spark Streaming自己就负责追踪消费的offset, 并保存在checkpoint中. Spark自己一定是同步的, 因此可以保证数据是消费一次且仅消费一次。不过需要自己完成将offset写入zk的过程,在官方文档中都有相应介绍.
*简单代码实例:
* messages.foreachRDD(rdd=>{
val message = rdd.map(_._2)//对数据进行一些操作
message.map(method)//更新zk上的offset (自己实现)
updateZKOffsets(rdd)
})
* sparkStreaming程序自己消费完成后,自己主动去更新zk上面的偏移量。也可以将zk中的偏移量保存在mysql或者redis数据库中,下次重启的时候,直接读取mysql或者redis中的偏移量,获取到上次消费的偏移量,接着读取数据。

13、利用scala语言实现排序

(1)冒泡排序:

package cn.itcast.sort //冒泡排序 class BubbleSort { def main(args: Array[String]): Unit = { val list = List(3, 12, 43, 23, 7, 1, 2, 0) println(sort(list)) } //定义一个方法,传入的参数是要进行排序的List集合,输出的是排序后的List集合 def sort(list: List[Int]): List[Int] = list match { case List() => List() case head :: tail => compute(head, sort(tail)) } def compute(data: Int, dataSet: List[Int]): List[Int] = dataSet match { case List() => List(data) case head :: tail => if (data <= head) data :: dataSet else * head :: compute(data, tail) } }

(2) 快读排序

package cn.itcast.sort //快速排序 object QuickSort { def main(args: Array[String]): Unit = { val list = List(3, 12, 43, 23, 7, 1, 2, 0) println(quickSort(list))
* } //定义一个方法,传入的参数是要进行排序的List集合,输出的是排序后的List集合 def quickSort(list: List[Int]): List[Int] = { //对输入参数list进行模式匹配 list match { //如果是空,返回nil case Nil => Nil case List() => List() //不为空从list中提取出首元素和剩余元素组成的列表分别到head和tail中 case head :: tail => //对剩余元素列表调用partition方法,这个方法会将列表分为两部分。 // 划分依据接受的参数,这个参数是一个函数(这里是(_ < x))。 // partition方法会对每个元素调用这个函数,根据返回的true,false分成两部分。 // 这里’_ < x’是一个匿名函数(又称lambda),’_’关键字是函数输入参数的占位符, // 输入参数这里是列表中的每个元素。 val (left, right) = tail.partition(_ < head) //最后对划分好的两部分递归调用quickSort //其中head::quickSort(right) 这里::是List定义的一个方法,用于将两部分合成一个列表 quickSort(left) ++ (head :: quickSort(righ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