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与蒋介石是怎么互相称呼的?*早已超然以“老朋友”呼蒋

程序员文章站 2023-01-05 15:15:37
70年代上半期,对于*、蒋介石来说,是他们人生的最后岁月。历史把他们的希望与遗憾、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忧伤交织到生命的最后。*早已超然以“老朋友”呼蒋国共争雄,蒋使*家破人亡,迷... [详细]...

  70年代上半期,对于*、蒋介石来说,是他们人生的最后岁月。历史把他们的希望与遗憾、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忧伤交织到生命的最后。

*与蒋介石是怎么互相称呼的?*早已超然以“老朋友”呼蒋

  *早已超然以“老朋友”呼蒋

  国共争雄,蒋使*家破人亡,迷信的蒋曾数次去掘*的祖坟,而*面对落在自己手中的蒋的祖墓、祖坟却护之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中,细心的*一再指示不许冲击溪口蒋宅墓地,但1968年还是有人闯入,炸毁慈庵,所幸未移动遗骨。蒋介石在台得知,嘱其儿孙“永记此一仇恨不忘,为家为国建立大业,光先袷后,以雪此家仇国耻也”。但**很快修复并严加保护。1972年2月21日,*巧妙地把蒋“拉”入中美间的历史性对话中,他握着尼克松的手幽默一语:“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对这件事可不赞成了。”轻松一语把中美蒋三方本来很敏感微妙的关系清晰地点化了。当尼克松问道:蒋介石称主席为匪,不知道主席称他什么?*哈哈大笑,*代答:“一般地说,我们叫他们‘蒋帮’。在报纸上,有时我们称他作匪,他反过来也叫我们匪,总之,互相对骂就是了。”主席说:“实际上,我们同他的交情比你们长得多。”

  在拧开美国大门一周年时,*又迫切地去拧国共间那扇僵锁了几年的门,他的思维向“和平解放*”的基点回落。国家体育机构仍作先锋:主动邀请*运动员、教练等到京参加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亚运会选拔赛、全运会等;对应邀回国参加比赛的旅日、旅美等台籍同胞热情接待,并召开座谈会、联欢会阐述*的政策。有关部门恢复“二.二八”纪念活动,廖承志、傅作义等著名人士纷纷走出,发表谈话,重新强调“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欢迎*各方面人员来大陆参观、探亲、访友,保障他们安全和来去*”。1975年里,司法机关连续特赦了全国在押的293名战争罪犯、95名美蒋特工和49名武装特务船员。原*县团级以上党政军特人员,能工作的安排工作,不能工作的养起来,愿去*的给路费。病榻上的*在竭尽全力地向历史作着交代。

  蒋介石晚年向*发出邀请

  与*相比,蒋介石的思想是拘谨僵持的。毛给蒋的自尊压力太大,蒋至死未放弃“讨毛”的呼吁,*成为蒋一生无法原谅的“敌人”。对外他无法做到轻松地讨论*,更谈不上称*一句“老朋友”。他反复强调绝不与苏共和*接触。

  但“国”在他的心中。1974年元旦,越南派军舰闯入西沙。蒋激烈拍案:娘希匹。如果*不出兵,我即出兵。当即指示台“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中国与越南的海上之战爆发后,西沙海军要求增兵,*请示,*同意,并特别强调“直接走!”以前为避免国共不必要的磨擦,*海军军舰在东海南海间的往来调动都绕道*东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峡。但此次4艘导弹护卫舰却鲜明地站在东引岛一侧,准备通过。午后正坐在安乐椅上闭目养神的蒋介石听了这个报告,不由一顿,后不假思索地幽幽一言,“西沙战事紧哪!”当晚,*军打开探照灯,*舰只顺利通过。*精明地考了“老朋友”一下。人老情切,蒋介石的思乡情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愈加炽烈。

  1975年元旦,他发表了一生中最后一个“复国”文告。春节前后,回台任“总统府资政”的*元老陈立夫接受蒋秘密使命,经秘密渠道向*发来了邀请*访问*的信息。*反应了,他曾对二度复出担任第一副总理的*说:两岸要尽快实现“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访问。没等*回音,陈立夫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假如我是*》一文,“欢迎*或者*到*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陈立夫特别呼吁*能 “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前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没有等到回音,蒋介石永远地走了。

  历史的遗嘱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中国人悼念亡者的传统节日。早晨,久卧病榻的蒋介石坐在轮椅上,以久已不见的笑容迎接前来请安的儿子。临别嘱咐经国:“你应好好多休息。”夜幕降临,蒋陷入昏迷中,子夜晨钟响起前的10分钟,蒋衰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89岁。

  蒋介石带着一个遗憾走了,他把自己的梦想留给了儿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伤悲的梦。他年复一年充满激情地发表着“反攻”的文告,宣布着“反攻”的时间表,作着“反攻”的计划(设计出了1000多种方案),如他自己所说:“无一日中断”。人们笑他不自量力,痴人说梦。事实上,“复国”于他,与其说是可笑的“梦”,不如说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一个在美国(请来的“保护神”)赤裸裸祸心下,蒋给自己、给*贴的特殊护身符;一个在20多年漫长岁月中,蒋惟一赖以维系支撑这个海中孤舟上的生命群体在孤独彷徨中苦斗向前的精神法宝。他要回去!他要让美国、让岛上所有的人深信:他和*带台岛回家的坚定不懈的决心与信心。或许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他永远兑现不了自己的诺言,他惟一能做的只能是把自己这一生信念、奋斗的意义留在遗嘱中。

  而在大陆的另一边,7月6日,*另一位紧密相依的战友朱德逝世。28日,河北唐山大地震,波及京津,整个唐山化作废墟。重病中的*听了地震情况汇报后,流泪不止。他的身体在接连而至的震动中更为虚弱。往事、未来在这位伟人的心中交轨重叠。他对守护在身边的*锋、汪东兴等政治局委员缓缓言道: “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抗战8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打进北京,总算进了紫禁城。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得不好,后代怎么办,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9月8日,逝世前的几个小时,他要来了日本三木武夫的电报,其中涉及有关大陆与日本进行通联的商议,他拿着这份电报昏迷过去,再也未醒来。

  *再造了中国,但没有能实现两岸统一。这位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巨人带着一种深深的惆怅无奈地走到了生命终点。他没有蒋那么重的政治包袱。“*问题需要时间,也需要等到下一代解决。”已经参与到其中的*接过了*未完成的两个历史任务。

  中国半个世纪历史中的几位主笔人以各自的方式写下了“共同”的遗嘱而去了。统一,何止是他们的事业、他们的遗嘱,这是历史的遗嘱,是所有为中国统一而奋斗终生的人们的临终嘱望,是民族血泪写就的心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