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任性皇帝”朱厚照—细数后世眼中的昏君作为与三大壮举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7-06 23:22:41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相信都会对正德皇帝朱厚照印象深刻,正德年间可谓群英荟萃,有一代宗师王阳明、有名震天下的大太监刘瑾、有纵横蒙古草原的“小王子&rdqu...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相信都会对正德皇帝朱厚照印象深刻,正德年间可谓群英荟萃,有一代宗师王阳明、有名震天下的大太监刘瑾、有纵横蒙古草原的“小王子”,还有野心勃勃犯上作乱的宁王。都说“不作不死”,但是看看人家朱厚照一辈子无论怎么作,国家都没事,明朝也没在他手里败完,乍看之下似乎命运之神十分眷顾这位“任性皇帝”,拨开历史的迷雾便不难发现个中缘由。

 
  小编就来带大家一起细数一下“任性皇帝”朱厚照在后世眼中的昏君作为与三大壮举。
 
  先看履历: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10月27日——公元1521年4月20日),汉族,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再看长相(这是传说中的明武宗真容,貌似与影视作品中那种玩世不恭的形象差距有点大~):
 
“任性皇帝”朱厚照—细数后世眼中的昏君作为与三大壮举
 
  下面我们就来细数一下这位传说中的昏君那些骇人听闻的所作所为:
 
1. 豹房
 
  明朝历史上公认昏君,正德皇帝朱厚照的一大劣迹,便是设立“豹房”。
 
  豹房,立于皇城西北。在今天北海公园太液池。
 
  而事实上,豹房并非是朱厚照所建,而是始建于元朝,最初是皇家豢养珍奇动物的地方。
 
  朱厚照登基后,耗银24万两,将此地扩建。里面除了养了一只文豹,三只土豹之外,还养了大批美女。
 
  这几条,也是后人说朱厚照“荒淫享乐”的口实。
 
  但事实上,朱厚照除了在豹房玩动物和玩女人外,相当多的时间,也处理国事。
 
  即使是批评他甚多的《明实录》上,也承认他多次下令,要官员把文件直接送到豹房里来。他批复奏章的速度也相当的快,基本是当天的奏章,一天之内必然有回复。
 
  即使在他外出巡游的时候,所有的奏章,也都要送到他的行宫来。国家大事,他其实并不敢有丝毫的耽误。
 
2. 外语学霸正德帝
 
  朱厚照不仅在豹房玩乐,也时常在此批奏章
 
  贪图玩乐的朱厚照,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他精通佛教等宗教,甚至通悉梵文梵语。
 
  他除了给自己加过“大将军”尊号外,还给自己加封“佛号”,全名是“大庆法王系觉道圆明自在大定丰盛佛”。
 
  朱“佛爷”极其超前的一个本事,就是他的外语天赋。
 
  比如葡萄牙使者来朝见时,他只有极短的时间,就学会了葡萄牙语,甚至能够和葡萄牙人谈笑风生。
 
3. 宠信宦官(说是文官不靠谱)
 
  朱厚照在用人上,最遭士大夫批评的,就是宠信宦官,疏远文臣。
 
  然而在《明实录》中,朱厚照对此倒有自己的看法,他自己说:文官中十个人,最多也就三四个是好的,宦官中十个人,却能有六七个是好的。
 
  这样的倾向性,也伴随他整个执政时代。
 
  (这里小编发表点个人看法:明朝开国时期继承了蒙元王朝的官员体系,大量的贪官存在于整个官僚系统,可谓“无官不贪”,于是乎猛人朱元璋采取了极端措施~“杀!”。朱元璋的雷霆手段确实在明初很大程度上净化了官场,扼制了腐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僚系统的腐败在没有高压制度的制衡下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与之对应的,朱厚照采取了使用宦官系统来制衡文官系统的措施。宦官大多出身穷苦人家,这部分社会底层出来的人相对那些道貌岸然的文官集团更能做到“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明朝末年“东林党”的卖国行径与追随皇帝赴死的太监王承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最信任三种人
 
  朱厚照的用人,比较出名的,就是他对宦官刘瑾,以及武将江彬等小人的宠信。
 
  但观其一生,他信任的,基本是三种人。
 
  第一种是会玩的,比如刘瑾。
 
  刘瑾得到朱厚照的宠信,不止因为他伺候朱厚照时间长,更因为他会玩。
 
  刘瑾陪朱厚照玩的方式,一是经常买一些珍奇的动物,供朱厚照赏玩;二是他能察言观色,比如朱厚照做太子的时候,每当不想学习的时候,刘瑾就会适时的打断讲官讲课,迫使讲官提前下课。
 
  第二种是会打的,如江彬。
 
  比如宦官张永和武将江彬,江彬的武勇比较出名,而张永虽是宦官,却也因武艺得宠,他精于骑射,从朱厚照幼年时,就深得敬佩,朱厚照还曾送他称号“壮士张”。
 
  第三种是能干活的,如杨廷和。
 
  比如文官杨廷和,尽管杨廷和屡次阻止朱厚照的荒唐行为,但朱厚照非但不怪罪,相反对杨廷和敬重有加。
 
  朱厚照夜间处理国事的时候,经常召杨廷和单独深谈,每逢冬夜,杨廷和每次告退前,朱厚照还特意命人取棉衣给杨廷和披上。
 
  正德九年(1513年),杨廷和父亲过世,受命回家守丧,朱厚照还极为不舍。
 
  每当遇到疑难国事的时候,他说的最多的就是:要是杨师傅(杨廷和)在该多好啊。
 
  杨廷和归家的三年里,他每年的生日,朱厚照都从不忘记,准时派宦官至杨廷和家馈赠寿礼。
 
5. 明朝踩踏事故
 
  朱厚照被认定是“昏君”的另一个罪名,就是虐待大臣。
 
  他所宠信的刘瑾,江彬等宠臣,都曾借助他的权势整治文臣。
 
  而他本人,除了责罚过给他提意见的大臣外,还经常给大臣们搞点“恶作剧”。
 
  《明实录》里记载,正德十一年(1516年)正旦节,满朝文武依据惯例,去宫内向皇帝朝贺。
 
  但朱厚照一看大臣们各个穿得板板正正,就格外的不喜欢。就故意放大臣们鸽子,躲在宫里不出来。
 
  可怜一干文武大臣,从大清早一直站到晚上,各个饿的两眼昏花,见皇帝见不到,走又不敢走。直到天色擦黑,朱厚照才派太监传旨,说皇上今天不来了,大家都回家歇了吧。
 
  早就疲累交加的大臣们如遇大赦,连忙争着往家跑,却不想在午门外相互拥挤,竟然有多名大臣被挤到,发生了明朝版的“踩踏事故”。
 
  《明实录》里说,整整一个小时的事故中,大臣们儿子喊爹,属下喊领导,仆人喊主子,惨叫声呼救声“声彻殿宇”。
 
  事后统计伤亡,右将军赵郎被当场踩死,三十多名大臣受伤,连内阁大学士梁储胳膊都被踩断。
 
  事后,朱厚照也曾表现悔意,他没有去见大臣。
 
  但死者赵郎的葬礼,他曾亲自参加,所有在事故中受伤的大臣,也都得到优厚抚恤赏赐。
 
6. 有种你砍我
 
  朱厚照在位期间,史不绝书的另一个政治景象,就是当时文官们的刚直。
 
  朱厚照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北游宣府前,内阁大学士蒋冕曾挡在他的车架前阻拦,朱厚照拿着宝剑,威胁要杀死蒋冕,蒋冕却慨然回答说:我忤逆了皇上的话,属于有罪,应该被皇上杀死。
 
  但看到蒋冕的铁骨铮铮,朱厚照最终没敢动手。

7. 敢和皇帝叫板
 
  一直因为行事荒唐饱受批评的朱厚照,对于大臣,却也有他宽容的一面。
 
  除了厚待杨廷和等重臣外,对于许多得罪他的大臣,他非但不恨,相反却非常敬佩。
 
  比如他北巡的时候,欲取道宣府去草原地区。但宣府御史张钦拒绝为他打开城门。僵持多日后,朱厚照还是趁着张钦去外地视察的机会,才得以进城。
 
  但对张钦,朱厚照非但没有责罚,相反还下旨称赞他“勤恳忠勉”。
 
  后来他南巡扬州,在当地恣意玩乐,扬州知府蒋瑶非但不逢迎,相反处处和他“针尖对麦芒”,朱厚照向蒋瑶索取银两,蒋瑶拿着自己老婆陪嫁的首饰哭穷说:“我家里就这些东西,皇上您看着办。”
 
  朱厚照又向蒋瑶索取当地的特产琼花,蒋瑶反而嘲讽说:“琼花这东西我们这里原来有,但自从宋徽宗被抓走以后,它就绝迹了。”
 
  其实是嘲笑朱厚照是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
 
  这样一个给他添堵的官员,朱厚照非但不怒,当场一笑了之。
 
  事后蒋瑶虽然遭朱厚照的太监挟私报复,被用铁绳子捆在朱厚照的车队里,随朱厚照一直北归到山东临清才释放。
 
  但后来却官升陕西参政,再未受任何责罚。后人的史书中,给朱厚照加过许多“贬义词”,但惟独没有人说,他是个暴君。
 
8. “昏君”的创举
 
  明武宗朱厚照,素来被史家看做“骄奢淫逸”的昏君,可也正是他在位的十五年,做成了三件之前“仁君”们没有做成的事情。
 
一是江南赋税改革。
 
  通过杨廷和主持的赋税调整,改变了自朱元璋起江南赋税过重的局面。
 
  从正德八年(1513年)起在江南全面推行的赋税改革,既减轻了江南当地农民的负担,更使从弘治晚期开始,江南地区拖欠*累积十年之久的赋税,仅经两年时间就全部还清,国家财政状况大大好转。
 
二是沿海“市舶司”改革。
 
  强化市舶司的收税职能,增加外贸收入,打开了解除海禁的第一步,扩大了*税源。
 
  朱厚照在位十五年,国家的实际财政收入,其实要高于他父亲十八年“弘治中兴”时代。
 
三是御驾亲征,打出了“应州大捷”。
 
  1517年,蒙古小王子进犯边境。因为数十年前的“土木堡之变”,明朝对皇帝御驾亲征变的十分敏感。朱厚照以威武大将军的名义在边关视察,与官兵同吃同住,甚至身先士卒,手刃敌军。此战,也成为他的“黑点”,实际上,这一仗至少歼灭数支蒙古骑兵,换来了边境的安宁。(当年全盛时期的瓦剌首领也先土木堡之战擒获明英宗,紧接着攻打北京受挫折损至少万人以上,仍然有能力南下侵略明朝边境,以此为参考,可见朱厚照应州大捷消灭了相当数量的蒙古骑兵,使其大伤元气,不敢再南下!)
 
总结一下:
 
  朱厚照可以称得上是个有为君主,其之所以被后世称为昏君,其实还是要看看那个时代。朱厚照死后无子,后继之人是以藩王如大统的堂弟明世宗。心机极重的明世宗为凸显自己一朝的圣明而故意贬损前朝,篡改史料并夸大各种负面新闻。这才有了后世所见到的朱厚照昏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