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java编程思想(On Java 8)读书笔记1-6章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4-30 09:14:10
...

JAVA编程思想

第一章 对象的概念

抽象

接口

服务提供

封装

  1. public(公开)表示任何人都可以访问和使用该元素;
  2. private(私有)除了类本身和类内部的方法,外界无法直接访问该元素。private 是类和调用者之间的屏障。任何试图访问私有成员的行为都会报编译时错误;
  3. protected(受保护)类似于 private,区别是子类,可以访问 protected 的成员,但不能访问 private 成员;
  4. default(默认)如果你不使用前面的三者,默认就是 default 访问权限。default 被称为包访问,因为该权限下的资源可以被同一包(库组件)中其他类的成员访问。

复用

“组合”和“聚合”的概念:

  • 组合(Composition)经常用来表示“拥有”关系。例如,“汽车拥有引擎”。
  • 聚合(Aggregation)动态的组合

继承

"是一个"与"像是一个"的关系

多态

单继承结构

集合

对象创建与生命周期

异常处理

第二章 安装Java和本书用例

Shell

Shell基本操作

我在这展示的 Shell 操作和系统中大体相同。出于本书的原因,下面列举一些在 Shell 中的基本操作:

更改目录: cd <路径> 
          cd .. 移动到上级目录 
          pushd <路径> 记住来源的同时移动到其他目录,popd 返回来源

目录列举: ls 列举出当前目录下所有的文件和子目录名(不包含隐藏文件),
             可以选择使用通配符 * 来缩小搜索范围。
             示例(1): 列举所有以“.java”结尾的文件,输入 ls *.java (Windows: dir *.java)
             示例(2): 列举所有以“F”开头,“.java”结尾的文件,输入ls F*.java (Windows: dir F*.java)

创建目录: 
    Mac/Linux 系统:mkdir  
              示例:mkdir books 
    Windows   系统:md 
              示例:md books

移除文件: 
    Mac/Linux 系统:rm
              示例:rm somefile.java
    Windows   系统:del 
              示例:del somefile.java

移除目录: 
    Mac/Linux 系统:rm -r
              示例:rm -r books
    Windows   系统:deltree 
              示例:deltree books

重复命令: !!  重复上条命令
              示例:!n 重复倒数第n条命令

命令历史:     
    Mac/Linux 系统:history
    Windows   系统:按 F7 键

文件解压:
    Linux/Mac 都有命令行解压程序 unzip,你可以通过互联网为 Windows 安装命令行解压程序 unzip。
    图形界面下(Windows 资源管理器,Mac Finder,Linux Nautilus 或其他等效软件)右键单击该文件,
    在 Mac 上选择“open”,在 Linux 上选择“extract here”,或在 Windows 上选择“extract all…”。
    要了解关于 shell 的更多信息,请在*中搜索 Windows shell,Mac/Linux用户可搜索 bash shell。

第三章 万物皆对象

数据存储

有5个不同的地方可以存储数据:

  1. 寄存器(Registers)最快的存储区域,位于 CPU 内部 。然而,寄存器的数量十分有限,所以寄存器根据需求进行分配。我们对其没有直接的控制权,也无法在自己的程序里找到寄存器存在的踪迹。
  2. 栈内存(Stack)存在于常规内存 RAM(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区域中,可通过栈指针获得处理器的直接支持。栈指针下移分配内存,上移释放内存,这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内存分配方法,速度仅次于寄存器。创建程序时,Java 系统必须准确地知道栈内保存的所有项的生命周期。这种约束限制了程序的灵活性。因此,虽然在栈内存上存在一些 Java 数据,特别是对象引用,但 Java 对象却是保存在堆内存的。
  3. 堆内存(Heap)这是一种通用的内存池(也在 RAM 区域),所有 Java 对象都存在于其中。与栈内存不同,编译器不需要知道对象必须在堆内存上停留多长时间。因此,用堆内存保存数据更具灵活性。创建一个对象时,只需用 new 命令实例化对象即可,当执行代码时,会自动在堆中进行内存分配。这种灵活性是有代价的:分配和清理堆内存要比栈内存需要更多的时间(如果可以用 Java 在栈内存上创建对象,就像在 C++ 中那样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Java 的堆内存分配机制现在已经非常快,因此这不是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了。
  4. 常量存储(Constant storage)常量值通常直接放在程序代码中,因为它们永远不会改变。如需严格保护,可考虑将它们置于只读存储器 ROM (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中 ,一个例子是字符串常量池。所有文字字符串和字符串值常量表达式都会自动放入特殊的静态存储中。
  5. 非 RAM 存储(Non-RAM storage)数据完全存在于程序之外,在程序未运行以及脱离程序控制后依然存在。两个主要的例子:(1)序列化对象:对象被转换为字节流,通常被发送到另一台机器;(2)持久化对象:对象被放置在磁盘上,即使程序终止,数据依然存在。这些存储的方式都是将对象转存于另一个介质中,并在需要时恢复成常规的、基于 RAM 的对象。Java 为轻量级持久化提供了支持。而诸如 JDBC 和 Hibernate 这些类库为使用数据库存储和检索对象信息提供了更复杂的支持。

基本类型的存储

​ 有一组类型在 Java 中使用频率很高,它们需要特殊对待,这就是 Java 的基本类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们的创建并不是通过 new 关键字来产生。通常 new 出来的对象都是保存在堆内存中的,以此方式创建小而简单的变量往往是不划算的。所以对于这些基本类型的创建方法,不是使用 new 创建变量,而是使用一个“自动”变量。 这个变量直接存储"值",并置于栈内存中,因此更加高效。

​ Java 确定了每种基本类型的内存占用大小。

第四章 运算符

运算符接受一个或多个参数并生成新值。这个参数与普通方法调用的形式不同,但效果是相同的。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 以及赋值 = 在任何编程语言中的工作方式都是类似的。所有运算符都能根据自己的运算对象生成一个值。除此以外,一些运算符可改变运算对象的值,这叫作“副作用”(Side Effect)。运算符最常见的用途就是修改自己的运算对象,从而产生副作用。但要注意生成的值亦可由没有副作用的运算符生成。

几乎所有运算符都只能操作基本类型(Primitives)。唯一的例外是 ===!=,它们能操作所有对象(这也是令人混淆的一个地方)。除此以外,String 类支持 ++=

赋值

​ 基本类型的赋值都是直接的,而不像对象,赋予的只是其内存的引用此后若 a 的值发生改变是不会影响到 b 的。

​ 如果是为对象赋值,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对一个对象进行操作时,我们实际上操作的是它的引用。所以我们将右边的对象赋予给左边时,赋予的只是该对象的引用。此时,两者指向的堆中的对象还是同一个。代码示例:

class Tank {
    int level;
}

public class Assignm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ank t1 = new Tank();
        Tank t2 = new Tank();
        t1.level = 9;
        t2.level = 47;
        System.out.println("1: t1.level: " + t1.level +
            ", t2.level: " + t2.level);
        t1 = t2;
        System.out.println("2: t1.level: " + t1.level +
            ", t2.level: " + t2.level);
        t1.level = 27;
        System.out.println("3: t1.level: " + t1.level +
            ", t2.level: " + t2.level);
    }
}

输出结果:

1: t1.level: 9, t2.level: 47
2: t1.level: 47, t2.level: 47
3: t1.level: 27, t2.level: 27

在 Java 中,由于赋予的只是对象的引用,改变 t1 也就改变了 t2。 这是因为 t1 和 t2 此时指向的是堆中同一个对象。(t1 原始对象的引用在 t2 赋值给其时丢失,它引用的对象会在垃圾回收时被清理)。

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别名(aliasing),这是 Java 处理对象的一种基本方式。但是假若你不想出现这里的别名引起混淆的话,你可以这么做。代码示例:

t1.level = t2.level;

较之前的做法,这样做保留了两个单独的对象,而不是丢弃一个并将 t1 和 t2 绑定到同一个对象。但是这样的操作有点违背 Java 的设计原则。对象的赋值是个需要重视的环节,否则你可能收获意外的“惊喜”。

算术运算符

整数除法会直接砍掉小数,而不是进位。

递增和递减

对于前递增和前递减(如 ++a--a),会先执行递增/减运算,再返回值。而对于后递增和后递减(如 a++a--),会先返回值,再执行递增/减运算。

测试对象等价

关系运算符 ==!= 同样适用于所有对象之间的比较运算,但它们比较的内容却经常困扰 Java 的初学者。下面是代码示例:

public class aa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1=47;
       int b1=47;
        System.out.println(a1==b1);

        int a2=200;
        int b2=200;
        System.out.println(a2==b2);

        Integer a3=47;
        Integer b3=47;
        System.out.println(a3==b3);

        Integer a4=200;
        Integer b4=200;
        System.out.println(a4==b4);
        
    }
}

输出结果:

true
true
true
false

那么怎么比较两个对象的内容是否相同呢?你必须使用所有对象(不包括基本类型)中都存在的 equals() 方法,下面是如何使用 equals() 方法的示例:

public class EqualsMetho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eger n1 = 200;
        Integer n2 = 200;
        System.out.println(n1.equals(n2));
    }
}

输出结果:

true

上例的结果看起来是我们所期望的。但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下面我们来创建自己的类:

// 默认的 equals() 方法没有比较内容
class Value {
    int i;
}

public class EqualsMethod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Value v1 = new Value();
        Value v2 = new Value();
        v1.i = v2.i = 100;
        System.out.println(v1.equals(v2));
    }
}

输出结果:

false

上例的结果再次令人困惑:结果是 false。原因: equals() 的默认行为是比较对象的引用而非具体内容。因此,除非你在新类中覆写 equals() 方法,否则我们将获取不到想要的结果。

大多数 Java 库类通过覆写 equals() 方法比较对象的内容而不是其引用。

字面值常量

在文本值的后面添加字符可以让编译器识别该文本值的类型。对于 Long 型数值,结尾使用大写 L 或小写 l 皆可(不推荐使用 l,因为容易与阿拉伯数值 1 混淆)。大写 F 或小写 f 表示 float 浮点数。大写 D 或小写 d 表示 double 双精度。

十六进制(以 16 为基数),适用于所有整型数据类型,由前导 0x0X 表示,后跟 0-9 或 a-f (大写或小写)。如果我们在初始化某个类型的数值时,赋值超出其范围,那么编译器会报错(不管值的数字形式如何)。在上例的代码中,charbyteshort 的值已经是最大了。如果超过这些值,编译器将自动转型为 int,并且提示我们需要声明强制转换(强制转换将在本章后面定义),意味着我们已越过该类型的范围界限。

八进制(以 8 为基数)由 0~7 之间的数字和前导零 0 表示。

Java 7 引入了二进制的字面值常量,由前导 0b0B 表示,它可以初始化所有的整数类型。

使用整型数值类型时,显示其二进制形式会很有用。在 Long 型和 Integer 型中这很容易实现,调用其静态的 toBinaryString() 方法即可。 但是请注意,若将较小的类型传递给 Integer.tobinarystring() 时,类型将自动转换为 int

移位运算符

移位运算符面向的运算对象也是二进制的“位”。它们只能用于处理整数类型(基本类型的一种)。左移位运算符 << 能将其左边的运算对象向左移动右侧指定的位数(在低位补 0)。右移位运算符 >> 则相反。右移位运算符有“正”、“负”值:若值为正,则在高位插入 0;若值为负,则在高位插入 1。Java 也添加了一种“不分正负”的右移位运算符(>>>),它使用了“零扩展”(zero extension):无论正负,都在高位插入 0

如果移动 charbyteshort,则会在移动发生之前将其提升为 int,结果为 int。仅使用右值(rvalue)的 5 个低阶位。这可以防止我们移动超过 int 范围的位数。若对一个 long 值进行处理,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是 long

移位可以与等号 <<=>>=>>>= 组合使用。左值被替换为其移位运算后的值。但是,问题来了,当无符号右移与赋值相结合时,若将其与 byteshort 一起使用的话,则结果错误。取而代之的是,它们被提升为 int 型并右移,但在重新赋值时被截断。在这种情况下,结果为 -1。

字符串运算符

我们注意到运用 String + 时有一些有趣的现象。若表达式以一个 String 类型开头(编译器会自动将双引号 "" 标注的的字符序列转换为字符串),那么后续所有运算对象都必须是字符串。

截断和舍入

floatdouble 转换为整数值时,小数位将被截断。若你想对结果进行四舍五入,可以使用 java.lang.Mathround() 方法:

类型提升

你会发现,如果我们对小于 int 的基本数据类型(即 charbyteshort)执行任何算术或按位操作,这些值会在执行操作之前类型提升为 int,并且结果值的类型为 int。若想重新使用较小的类型,必须使用强制转换(由于重新分配回一个较小的类型,结果可能会丢失精度)。通常,表达式中最大的数据类型是决定表达式结果的数据类型。float 型和 double 型相乘,结果是 double 型的;intlong 相加,结果是 long 型。

注意boolean 类型的运算是受限的。你能为其赋值 truefalse,也可测试它的值是否是 truefalse。但你不能对其作加减等其他运算。

charbyteshort 类型中,我们可以看到算术运算符的“类型转换”效果。我们必须要显式强制类型转换才能将结果重新赋值为原始类型。对于 int 类型的运算则不用转换,因为默认就是 int 型。虽然我们不用再停下来思考这一切是否安全,但是两个大的 int 型整数相乘时,结果有可能超出 int 型的范围,这种情况下结果会发生溢出。

第五章 控制流

第六章 初始化和清理

利用构造器保证初始化

现在,当创建一个对象时,内存被分配,构造器被调用。构造器保证了对象在你使用它之前进行了正确的初始化。

跟其他方法一样,构造器方法也可以传入参数来定义如何创建一个对象。

构造器没有返回值,它是一种特殊的方法。

方法重载

同一类中,参数列表不同

重载与基本类型

基本类型可以自动从较小的类型转型为较大的类型。如果传入的参数类型大于方法期望接收的参数类型,你必须首先做下转换,如果你不做的话,编译器就会报错。

无参构造器

如前文所说,一个无参构造器就是不接收参数的构造器,用来创建一个"默认的对象"。如果你创建一个类,类中没有构造器,那么编译器就会自动为你创建一个无参构造器。例如:

class Bird {}
public class DefaultConstructo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ird bird = new Bird(); // 默认的
    }
}

表达式 new Bird() 创建了一个新对象,调用了无参构造器,尽管在 Bird 类中并没有显式的定义无参构造器。试想如果没有构造器,我们如何创建一个对象呢。但是,一旦你显式地定义了构造器(无论有参还是无参),编译器就不会自动为你创建无参构造器。如下:

class Bird2 {
    Bird2(int i) {}
    Bird2(double d) {}
}
public class NoSynthesi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Bird2 b = new Bird2(); // No default
        Bird2 b2 = new Bird2(1);
        Bird2 b3 = new Bird2(1.0);
    }
}

如果你调用了 new Bird2() ,编译器会提示找不到匹配的构造器。

this关键字

this:

引用隐式参数

调用该类其他的构造器

super

调用超类的方法

调用超类的构造器

static 的含义

记住了 this 关键字的内容,你会对 static 修饰的方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static 方法中不会存在 this。你不能在静态方法中调用非静态方法(反之可以)。静态方法是为类而创建的,不需要任何对象。事实上,这就是静态方法的主要目的,静态方法看起来就像全局方法一样,但是 Java 中不允许全局方法,一个类中的静态方法可以被其他的静态方法和静态属性访问。一些人认为静态方法不是面向对象的,因为它们的确具有全局方法的语义。使用静态方法,因为不存在 this,所以你没有向一个对象发送消息。的确,如果你发现代码中出现了大量的 static 方法,就该重新考虑自己的设计了。然而,static 的概念很实用,许多时候都要用到它。至于它是否真的"面向对象",就留给理论家去讨论吧。

垃圾回收器

你创建的对象不是通过 new 来分配内存的,而垃圾回收器只知道如何释放用 new 创建的对象的内存,所以它不知道如何回收不是 new 分配的内存。为了处理这种情况,Java 允许在类中定义一个名为 finalize() 的方法。

它的工作原理"假定"是这样的:当垃圾回收器准备回收对象的内存时,首先会调用其 finalize() 方法,并在下一轮的垃圾回收动作发生时,才会真正回收对象占用的内存。所以如果你打算使用 finalize() ,就能在垃圾回收时做一些重要的清理工作。`在 Java 中,对象并非总是被垃圾回收,或者换句话说:

  1. 对象可能不被垃圾回收。
  2. 垃圾回收不等同于析构。

这意味着在你不再需要某个对象之前,如果必须执行某些动作,你得自己去做。Java 没有析构器或类似的概念,所以你必须得自己创建一个普通的方法完成这项清理工作。例如,对象在创建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绘制到屏幕上。如果不是明确地从屏幕上将其擦除,它可能永远得不到清理。如果在 finalize() 方法中加入某种擦除功能,那么当垃圾回收发生时,finalize() 方法被调用(不保证一定会发生),图像就会被擦除,要是"垃圾回收"没有发生,图像则仍会保留下来。

也许你会发现,只要程序没有濒临内存用完的那一刻,对象占用的空间就总也得不到释放。如果程序执行结束,而垃圾回收器一直没有释放你创建的任何对象的内存,则当程序退出时,那些资源会全部交还给操作系统。这个策略是恰当的,因为垃圾回收本身也有开销,要是不使用它,那就不用支付这部分开销了。

finalize() 的用途

如果你不能将 finalize() 作为通用的清理方法,那么这个方法有什么用呢?

这引入了要记住的第3点:

  1. 垃圾回收只与内存有关。

也就是说,使用垃圾回收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回收程序不再使用的内存。所以对于与垃圾回收有关的任何行为来说(尤其是 finalize() 方法),它们也必须同内存及其回收有关。

但这是否意味着如果对象中包括其他对象,finalize() 方法就应该明确释放那些对象呢?不是,无论对象是如何创建的,垃圾回收器都会负责释放对象所占用的所有内存。这就将对 finalize() 的需求限制到一种特殊情况,即通过某种创建对象方式之外的方式为对象分配了存储空间。不过,你可能会想,Java 中万物皆对象,这种情况怎么可能发生?

看起来之所以有 finalize() 方法,是因为在分配内存时可能采用了类似 C 语言中的做法,而非 Java 中的通常做法。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使用"本地方法"的情况下,本地方法是一种用 Java 语言调用非 Java 语言代码的形式。本地方法目前只支持 C 和 C++,但是它们可以调用其他语言写的代码,所以实际上可以调用任何代码。在非 Java 代码中,也许会调用 C 的 malloc() 函数系列来分配存储空间,而且除非调用 free() 函数,不然存储空间永远得不到释放,造成内存泄露。但是,free() 是 C 和 C++ 中的函数,所以你需要在 finalize() 方法里用本地方法调用它。

读到这里,你可能明白了不会过多使用 finalize() 方法。对,它确实不是进行普通的清理工作的合适场所。那么,普通的清理工作在哪里执行呢?

你必须实施清理

要清理一个对象,用户必须在需要清理的时候调用执行清理动作的方法。这听上去相当直接,但却与 C++ 中的"析构函数"的概念稍有抵触。在 C++ 中,所有对象都会被销毁,或者说应该被销毁。如果在 C++ 中创建了一个局部对象(在栈上创建,在 Java 中不行),此时的销毁动作发生在以"右花括号"为边界的、此对象作用域的末尾处。如果对象是用 new 创建的(类似于 Java 中),那么当程序员调用 C++ 的 delete 操作符时(Java 中不存在),就会调用相应的析构函数。如果程序员忘记调用 delete,那么永远不会调用析构函数,这样就会导致内存泄露,对象的其他部分也不会得到清理。这种 bug 很难跟踪,也是让 C++ 程序员转向 Java 的一个主要因素。相反,在 Java 中,没有用于释放对象的 delete,因为垃圾回收器会帮助你释放存储空间。甚至可以肤浅地认为,正是由于垃圾回收的存在,使得 Java 没有析构函数。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明白垃圾回收器的存在并不能完全替代析构函数(而且绝对不能直接调用 finalize(),所以这也不是一种解决方案)。如果希望进行除释放存储空间之外的清理工作,还是得明确调用某个恰当的 Java 方法:这就等同于使用析构函数了,只是没有它方便。

记住,无论是"垃圾回收"还是"终结",都不保证一定会发生。如果 Java 虚拟机(JVM)并未面临内存耗尽的情形,它可能不会浪费时间执行垃圾回收以恢复内存。

终结条件

通常,不能指望 finalize() ,你必须创建其他的"清理"方法,并明确地调用它们。所以看起来,finalize() 只对大部分程序员很难用到的一些晦涩内存清理里有用了。但是,finalize() 还有一个有趣的用法,它不依赖于每次都要对 finalize() 进行调用,这就是对象终结条件的验证。

当对某个对象不感兴趣时——也就是它将被清理了,这个对象应该处于某种状态,这种状态下它占用的内存可以被安全地释放掉。例如,如果对象代表了一个打开的文件,在对象被垃圾回收之前程序员应该关闭这个文件。只要对象中存在没有被适当清理的部分,程序就存在很隐晦的 bug。finalize() 可以用来最终发现这个情况,尽管它并不总是被调用。如果某次 finalize() 的动作使得 bug 被发现,那么就可以据此找出问题所在——这才是人们真正关心的。以下是个简单的例子,示范了 finalize() 的可能使用方式:

import onjava.*;

class Book {
    boolean checkedOut = false;

    Book(boolean checkOut) {
        checkedOut = checkOut;
    }

    void checkIn() {
        checkedOut = false;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finalize() throws Throwable {
        if (checkedOut) {
            System.out.println("Error: checked out");
        }
        
    }
}

public class TerminationCondi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ook novel = new Book(true);
        
        novel.checkIn();
        new Book(true);
      
        System.gc();
        new Nap(1); 
    }

}

输出:

Error: checked out

本例的终结条件是:所有的 Book 对象在被垃圾回收之前必须被登记。但在 main() 方法中,有一本书没有登记。要是没有 finalize() 方法来验证终结条件,将会很难发现这个 bug。

你可能注意到使用了 @Override@ 意味着这是一个注解,注解是关于代码的额外信息。在这里,该注解告诉编译器这不是偶然地重定义在每个对象中都存在的 finalize() 方法——程序员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编译器确保你没有拼错方法名,而且确保那个方法存在于基类中。注解也是对读者的提醒,@Override 在 Java 5 引入,在 Java 7 中改善,本书通篇会出现。

注意,System.gc() 用于强制进行终结动作。但是即使不这么做,只要重复地执行程序(假设程序将分配大量的存储空间而导致垃圾回收动作的执行),最终也能找出错误的 Book 对象。

你应该总是假设基类版本的 finalize() 也要做一些重要的事情,使用 super 调用它,就像在 Book.finalize() 中看到的那样。本例中,它被注释掉了,因为它需要进行异常处理,而我们到现在还没有涉及到。

垃圾回收器如何工作

如果你以前用过的语言,在堆上分配对象的代价十分高昂,你可能自然会觉得 Java 中所有对象(基本类型除外)在堆上分配的方式也十分高昂。然而,垃圾回收器能很明显地提高对象的创建速度。这听起来很奇怪——存储空间的释放影响了存储空间的分配,但这确实是某些 Java 虚拟机的工作方式。这也意味着,Java 从堆空间分配的速度可以和其他语言在栈上分配空间的速度相媲美。

例如,你可以把 C++ 里的堆想象成一个院子,里面每个对象都负责管理自己的地盘。一段时间后,对象可能被销毁,但地盘必须复用。在某些 Java 虚拟机中,堆的实现截然不同:它更像一个传送带,每分配一个新对象,它就向前移动一格。这意味着对象存储空间的分配速度特别快。Java 的"堆指针"只是简单地移动到尚未分配的区域,所以它的效率与 C++ 在栈上分配空间的效率相当。当然实际过程中,在簿记工作方面还有少量额外开销,但是这部分开销比不上查找可用空间开销大。

你可能意识到了,Java 中的堆并非完全像传送带那样工作。要是那样的话,势必会导致频繁的内存页面调度——将其移进移出硬盘,因此会显得需要拥有比实际需要更多的内存。页面调度会显著影响性能。最终,在创建了足够多的对象后,内存资源被耗尽。其中的秘密在于垃圾回收器的介入。当它工作时,一边回收内存,一边使堆中的对象紧凑排列,这样"堆指针"就可以很容易地移动到更靠近传送带的开始处,也就尽量避免了页面错误。垃圾回收器通过重新排列对象,实现了一种高速的、有无限空间可分配的堆模型。

要想理解 Java 中的垃圾回收,先了解其他系统中的垃圾回收机制将会很有帮助。一种简单但速度很慢的垃圾回收机制叫做引用计数。每个对象中含有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引用指向该对象时,引用计数加 1。当引用离开作用域或被置为 null 时,引用计数减 1。因此,管理引用计数是一个开销不大但是在程序的整个生命周期频繁发生的负担。垃圾回收器会遍历含有全部对象的列表,当发现某个对象的引用计数为 0 时,就释放其占用的空间(但是,引用计数模式经常会在计数为 0 时立即释放对象)。这个机制存在一个缺点:如果对象之间存在循环引用,那么它们的引用计数都不为 0,就会出现应该被回收但无法被回收的情况。对垃圾回收器而言,定位这样的循环引用所需的工作量极大。引用计数常用来说明垃圾回收的工作方式,但似乎从未被应用于任何一种 Java 虚拟机实现中。

在更快的策略中,垃圾回收器并非基于引用计数。它们依据的是:对于任意"活"的对象,一定能最终追溯到其存活在栈或静态存储区中的引用。这个引用链条可能会穿过数个对象层次,由此,如果从栈或静态存储区出发,遍历所有的引用,你将会发现所有"活"的对象。对于发现的每个引用,必须追踪它所引用的对象,然后是该对象包含的所有引用,如此反复进行,直到访问完"根源于栈或静态存储区的引用"所形成的整个网络。你所访问过的对象一定是"活"的。注意,这解决了对象间循环引用的问题,这些对象不会被发现,因此也就被自动回收了。

在这种方式下,Java 虚拟机采用了一种自适应的垃圾回收技术。至于如何处理找到的存活对象,取决于不同的 Java 虚拟机实现。其中有一种做法叫做停止-复制(stop-and-copy)。顾名思义,这需要先暂停程序的运行(不属于后台回收模式),然后将所有存活的对象从当前堆复制到另一个堆,没有复制的就是需要被垃圾回收的。另外,当对象被复制到新堆时,它们是一个挨着一个紧凑排列,然后就可以按照前面描述的那样简单、直接地分配新空间了。

当对象从一处复制到另一处,所有指向它的引用都必须修正。位于栈或静态存储区的引用可以直接被修正,但可能还有其他指向这些对象的引用,它们在遍历的过程中才能被找到(可以想象成一个表格,将旧地址映射到新地址)。

这种所谓的"复制回收器"效率低下主要因为两个原因。其一:得有两个堆,然后在这两个分离的堆之间来回折腾,得维护比实际需要多一倍的空间。某些 Java 虚拟机对此问题的处理方式是,按需从堆中分配几块较大的内存,复制动作发生在这些大块内存之间。

其二在于复制本身。一旦程序进入稳定状态之后,可能只会产生少量垃圾,甚至没有垃圾。尽管如此,复制回收器仍然会将所有内存从一处复制到另一处,这很浪费。为了避免这种状况,一些 Java 虚拟机会进行检查:要是没有新垃圾产生,就会转换到另一种模式(即"自适应")。这种模式称为标记-清扫(mark-and-sweep),Sun 公司早期版本的 Java 虚拟机一直使用这种技术。对一般用途而言,"标记-清扫"方式速度相当慢,但是当你知道程序只会产生少量垃圾甚至不产生垃圾时,它的速度就很快了。

"标记-清扫"所依据的思路仍然是从栈和静态存储区出发,遍历所有的引用,找出所有存活的对象。但是,每当找到一个存活对象,就给对象设一个标记,并不回收它。只有当标记过程完成后,清理动作才开始。在清理过程中,没有标记的对象将被释放,不会发生任何复制动作。"标记-清扫"后剩下的堆空间是不连续的,垃圾回收器要是希望得到连续空间的话,就需要重新整理剩下的对象。

"停止-复制"指的是这种垃圾回收动作不是在后台进行的;相反,垃圾回收动作发生的同时,程序将会暂停。在 Oracle 公司的文档中会发现,许多参考文献将垃圾回收视为低优先级的后台进程,但是早期版本的 Java 虚拟机并不是这么实现垃圾回收器的。当可用内存较低时,垃圾回收器会暂停程序。同样,"标记-清扫"工作也必须在程序暂停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如前文所述,这里讨论的 Java 虚拟机中,内存分配以较大的"块"为单位。如果对象较大,它会占用单独的块。严格来说,"停止-复制"要求在释放旧对象之前,必须先将所有存活对象从旧堆复制到新堆,这导致了大量的内存复制行为。有了块,垃圾回收器就可以把对象复制到废弃的块。每个块都有年代数来记录自己是否存活。通常,如果块在某处被引用,其年代数加 1,垃圾回收器会对上次回收动作之后新分配的块进行整理。这对处理大量短命的临时对象很有帮助。垃圾回收器会定期进行完整的清理动作——大型对象仍然不会复制(只是年代数会增加),含有小型对象的那些块则被复制并整理。Java 虚拟机会监视,如果所有对象都很稳定,垃圾回收的效率降低的话,就切换到"标记-清扫"方式。同样,Java 虚拟机会跟踪"标记-清扫"的效果,如果堆空间出现很多碎片,就会切换回"停止-复制"方式。这就是"自适应"的由来,你可以给它个啰嗦的称呼:"自适应的、分代的、停止-复制、标记-清扫"式的垃圾回收器。

Java 虚拟机中有许多附加技术用来提升速度。尤其是与加载器操作有关的,被称为"即时"(Just-In-Time, JIT)编译器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把程序全部或部分翻译成本地机器码,所以不需要 JVM 来进行翻译,因此运行得更快。当需要装载某个类(通常是创建该类的第一个对象)时,编译器会先找到其 .class 文件,然后将该类的字节码装入内存。你可以让即时编译器编译所有代码,但这种做法有两个缺点:一是这种加载动作贯穿整个程序生命周期内,累加起来需要花更多时间;二是会增加可执行代码的长度(字节码要比即时编译器展开后的本地机器码小很多),这会导致页面调度,从而一定降低程序速度。另一种做法称为惰性评估,意味着即时编译器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编译代码。这样,从未被执行的代码也许就压根不会被 JIT 编译。新版 JDK 中的 Java HotSpot 技术就采用了类似的做法,代码每被执行一次就优化一些,所以执行的次数越多,它的速度就越快。

成员初始化

在类里定义一个对象引用时,如果不将其初始化,那么引用就会被赋值为 null

初始化的顺序

在类中变量定义的顺序决定了它们初始化的顺序。即使变量定义散布在方法定义之间,它们仍会在任何方法(包括构造器)被调用之前得到初始化。例如:

class Window {
    Window(int marker) {
        System.out.println("Window(" + marker + ")");
    }
}

class House {
    Window w1 = new Window(1); // Before constructor

    House() {
        // Show that we're in the constructor:
        System.out.println("House()");
        w3 = new Window(33); // Reinitialize w3
    }

    Window w2 = new Window(2); // After constructor

    void f() {
        System.out.println("f()");
    }

    Window w3 = new Window(3); // At end
}

public class OrderOfInitializ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ouse h = new House();
        h.f(); // Shows that construction is done
    }
}

输出:

Window(1)
Window(2)
Window(3)
House()
Window(33)
f()

House 类中,故意把几个 Window 对象的定义散布在各处,以证明它们全都会在调用构造器或其他方法之前得到初始化。此外,w3 在构造器中被再次赋值。

由输出可见,引用 w3 被初始化了两次:一次在调用构造器前,一次在构造器调用期间(第一次引用的对象将被丢弃,并作为垃圾回收)。这乍一看可能觉得效率不高,但保证了正确的初始化。试想,如果定义了一个重载构造器,在其中没有初始化 w3,同时在定义 w3 时没有赋予初值,那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静态数据的初始化

无论创建多少个对象,静态数据都只占用一份存储区域。static 关键字不能应用于局部变量,所以只能作用于属性(字段、域)。如果一个字段是静态的基本类型,你没有初始化它,那么它就会获得基本类型的标准初值。如果它是对象引用,那么它的默认初值就是 null

如果在定义时进行初始化,那么静态变量看起来就跟非静态变量一样。

只有在第一个 Table 对象被创建(或被访问)时,它们才会被初始化。此后,静态对象不会再次被初始化。

初始化的顺序先是静态对象(如果它们之前没有被初始化的话),然后是非静态对象,

概括一下创建对象的过程,假设有个名为 Dog 的类:

  1. 即使没有显式地使用 static 关键字,构造器实际上也是静态方法。所以,当首次创建 Dog 类型的对象或是首次访问 Dog 类的静态方法或属性时,Java 解释器必须在类路径中查找,以定位 Dog.class
  2. 当加载完 Dog.class 后(后面会学到,这将创建一个 Class 对象),有关静态初始化的所有动作都会执行。因此,静态初始化只会在首次加载 Class 对象时初始化一次。
  3. 当用 new Dog() 创建对象时,首先会在堆上为 Dog 对象分配足够的存储空间。
  4. 分配的存储空间首先会被清零,即会将 Dog 对象中的所有基本类型数据设置为默认值(数字会被置为 0,布尔型和字符型也相同),引用被置为 null
  5. 执行所有出现在字段定义处的初始化动作。
  6. 执行构造器。你将会在"复用"这一章看到,这可能会牵涉到很多动作,尤其当涉及继承的时候。

显式的静态初始化

你可以将一组静态初始化动作放在类里面一个特殊的"静态子句"(有时叫做静态块)中。像下面这样:

public class Spoon {
    static int i;
    
    static {
        i = 47;
    }
}

这看起来像个方法,但实际上它只是一段跟在 static 关键字后面的代码块。与其他静态初始化动作一样,这段代码仅执行一次:当首次创建这个类的对象或首次访问这个类的静态成员(甚至不需要创建该类的对象)时。例如:

class Cup {
    Cup(int marker) {
        System.out.println("Cup(" + marker + ")");
    }
    
    void f(int marker) {
        System.out.println("f(" + marker + ")");
    }
}

class Cups {
    static Cup cup1;
    static Cup cup2;
    
    static {
        cup1 = new Cup(1);
        cup2 = new Cup(2);
    }
    
    Cups() {
        System.out.println("Cups()");
    }
}

public class ExplicitStati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Inside main()");
        Cups.cup1.f(99); // [1]
    }
    
    // static Cups cups1 = new Cups(); // [2]
    // static Cups cups2 = new Cups(); // [2]
}

输出:

Inside main
Cup(1)
Cup(2)
f(99)

无论是通过标为 [1] 的行访问静态的 cup1 对象,还是把标为 [1] 的行去掉,让它去运行标为 [2] 的那行代码(去掉 [2] 的注释),Cups 的静态初始化动作都会执行。如果同时注释 [1] 和 [2] 处,那么 Cups 的静态初始化就不会进行。此外,把标为 [2] 处的注释都去掉还是只去掉一个,静态初始化只会执行一次。

非静态实例初始化

Java 提供了被称为实例初始化的类似语法,用来初始化每个对象的非静态变量,例如:

class Mug {
    Mug(int marker) {
        System.out.println("Mug(" + marker + ")");
    }
}

public class Mugs {
    Mug mug1;
    Mug mug2;
    { // [1]
        mug1 = new Mug(1);
        mug2 = new Mug(2);
        System.out.println("mug1 & mug2 initialized");
    }
    
    Mugs() {
        System.out.println("Mugs()");
    }
    
    Mugs(int i) {
        System.out.println("Mugs(i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Inside main()");
        new Mugs();
        System.out.println("new Mugs() completed");
        new Mugs(1);
        System.out.println("new Mugs(1) completed");
    }
}

输出:

Inside main
Mug(1)
Mug(2)
mug1 & mug2 initialized
Mugs()
new Mugs() completed
Mug(1)
Mug(2)
mug1 & mug2 initialized
Mugs(int)
new Mugs(1) completed

看起来它很像静态代码块,只不过少了 static 关键字。这种语法对于支持"匿名内部类"(参见"内部类"一章)的初始化是必须的,但是你也可以使用它保证某些操作一定会发生,而不管哪个构造器被调用。从输出看出,实例初始化子句是在两个构造器之前执行的。

数组初始化

动态数组创建

即使使用 new 创建数组之后:

Integer[] a = new Integer[rand.nextInt(20)];	

它只是一个引用数组,直到通过创建新的 Integer 对象(通过自动装箱),并把对象赋值给引用,初始化才算结束:

a[i] = rand.nextInt(500);

如果忘记了创建对象,但试图使用数组中的空引用,就会在运行时产生异常。

可变参数列表

可以创建一个以 Object 数组为参数的方法,并像下面这样调用:

class A {}

public class VarArgs {
    static void printArray(Object[] args) {
        for (Object obj: args) {
            System.out.print(obj + " ");
        }
        System.out.printl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intArray(new Object[] {47, (float) 3.14, 11.11});
        printArray(new Object[] {"one", "two", "three"});
        printArray(new Object[] {new A(), new A(), new A()});
    }
}

输出:

47 3.14 11.11 
one two three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程序的最后一行表明,可变参数的个数可以为 0。当具有可选的尾随参数时,这一特性会有帮助:

// housekeeping/OptionalTrailingArguments.java

public class OptionalTrailingArguments {
    static void f(int required, String... trailing) {
        System.out.print("required: " + required + " ");
        for (String s: trailing) {
            System.out.print(s + " ");
        }
        System.out.printl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1, "one");
        f(2, "two", "three");
        f(0);
    }
}

输出:

required: 1 one 
required: 2 two three 
required: 0 

然而,可变参数列表与自动装箱可以和谐共处,

你可能会通过在某个方法中增加一个非可变参数解决这个问题:

你应该总是在重载方法的一个版本上使用可变参数列表,或者压根不用它。

枚举类型

在你创建 enum 时,编译器会自动添加一些有用的特性。例如,它会创建 toString() 方法,以便你方便地显示某个 enum 实例的名称,这从上面例子中的输出可以看出。编译器还会创建 ordinal() 方法表示某个特定 enum 常量的声明顺序,static values() 方法按照 enum 常量的声明顺序,生成这些常量值构成的数组:

通常,你可以将 enum 用作另一种创建数据类型的方式,然后使用所得到的类型。这正是关键所在,所以你不用过多地考虑它们。在 enum 被引入之前,你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创建一个等同的枚举类型,并是安全可用的。

这些介绍对于你理解和使用基本的 enum 已经足够了,我们会在"枚举"一章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本章小结

构造器,这种看起来精巧的初始化机制,应该给了你很强的暗示:初始化在编程语言中的重要地位。C++ 的发明者 Bjarne Stroustrup 在设计 C++ 期间,在针对 C 语言的生产效率进行的最初调查中发现,错误的初始化会导致大量编程错误。这些错误很难被发现,同样,不合理的清理也会如此。因为构造器能保证进行正确的初始化和清理(没有正确的构造器调用,编译器就不允许创建对象),所以你就有了完全的控制和安全。

在 C++ 中,析构器很重要,因为用 new 创建的对象必须被明确地销毁。在 Java 中,垃圾回收器会自动地释放所有对象的内存,所以很多时候类似的清理方法就不太需要了(但是当要用到的时候,你得自己动手)。在不需要类似析构器行为的时候,Java 的垃圾回收器极大地简化了编程,并加强了内存管理上的安全性。一些垃圾回收器甚至能清理其他资源,如图形和文件句柄。然而,垃圾回收器确实增加了运行时开销,由于 Java 解释器从一开始就很慢,所以这种开销到底造成多大的影响很难看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Java 在性能方面提升了很多,但是速度问题仍然是它涉足某些特定编程领域的障碍。

由于要保证所有对象被创建,实际上构造器比这里讨论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当通过组合继承创建新类的时候,这种保证仍然成立,并且需要一些额外的语法来支持。在后面的章节中,你会学习组合,继承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构造器。

相关标签: 所有文章 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