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选择与尊严网站

程序员文章站 2022-11-09 18:03:51
选择与尊严共存吗?选择与尊严网站有人了解过吗?选择与尊严网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内容?今天让她学小编给大家了解下选择与尊严网......

  选择与尊严共存吗?选择与尊严网站有人了解过吗?选择与尊严网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内容?今天让她学小编给大家了解下选择与尊严网站吧。

  一、选择与尊严网站

  选择与尊严这几个字你们看到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吗?选择与尊严网站是什么呢?

  《选择与尊严》——中国首个提倡“尊严死”的公益网站。

  2006年2月7日上午,《选择与尊严》的团队在北京开了一个名为:“掌握生命归途”的讨论会,这是他们对如何通过建立“生前预嘱(livingwill),在生命尽头保持尊严的第一次讨论。会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名字:选择与尊严(choices&dignity)。

  《选择与尊严》并不提倡法律意义上的安乐死。他们只是建议成年人在疾病和生命的终末期,选择不使用徒然延长死亡过程的生命支持系统,如人工呼吸器、心肺复苏术等等。这种建议并不反对或贬低其他种类的选择。

选择与尊严网站

  他们不把此建议归类为临终关怀,因为临终关怀通常是指社会和他人对临终者的关注和作为。他们强调通过建立“生前预嘱”来实现个人对死亡方式的选择。这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对临终尊严的诉求,尽管也需要社会和他人的帮助,但最终要*主体的明确表达和签署来实现。

  选择与尊严是国内首家倡导“尊严死”的公益网站。他们要做三件事:

  1、使更多人知道什么是“尊严死”,以及如何通过建立“生前预嘱”,按照个人意愿实现这个愿望。

  2、使更多人知道在生命尽头选择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以保持尊严是一种权利,需要被认识和维护。

  3、通过推广使用“生前预嘱”,使遵从个人意愿的“尊严死”在中国法律环境下变成事实。

  二、选择与尊严

  选择与尊严网是一个公益网站,里面有一个词是尊严死,面对生死,你们是怎么想的?

  *和尊严,唇齿相依。有选择的*,才有尊严的生命。

  人生暮年,当行为能力丧失,没有了选择的*,是否还能保留生命尊严?

  当你的认知出现障碍,当你无法认出家人,当你已经没法与别人沟通,当你已经没法清楚思考,当你已经没法下床、进食,甚至已经没法自行呼吸……

  当你坐拥千万家财,却沦为人虏,如同李春平。你曾风光一世,现成植物人,死生莫能主宰,如平鑫涛……

  如果到临终之际,我们有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离开方式?

  开国将领罗瑞卿之女、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副会长罗点点不止一次在媒体采访中谈及这段经历。

  2004年,患病入院的婆婆发生心脏和呼吸的骤停,情况紧急,医生问家属进不进 icu。关键时刻,罗点点作出了停用呼吸机的决定。因为她依稀记得婆婆说过,不希望自己病重时切开喉咙,插上管子。

  婆婆去世之后,罗点点依然处于自我质疑与怀疑之中:“我有没有这样做的权利?”

  直到在整理婆婆遗物时候发现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着不希望过度抢救的要求,以及:“所以如果我到最后的时刻,我不能够表达我自己的愿望,一切的事情都委托点点来做,因为点点是学医的”。

  陈毅之子陈小鲁也经历过这样的艰难时刻。据《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10月10日的封面报道记录,71岁的陈毅的最后时刻被癌症折磨,只能靠呼吸机、输液、强心针勉强维持。“他痛苦,大家也痛苦”,陈小鲁试探着问301医院的医生,能不能不抢救了,让父亲平静离去。医生反问:“抢救不抢救,你说了算吗?我们敢吗?”

  现代医学在挽救生命的同时,也延长了濒死过程。一个疑问同时困扰罗点点与陈小鲁:能不能把选择如何死亡的权利交还给本人?如何能在意识清醒之时有一纸文件,写清楚希望如何离开,是不是能为这种困境提供一个出路?

  2006年,罗点点等人创办了“选择与尊严”网站,提倡生前预嘱和“尊严死”。2013年6月,罗点点和陈小鲁等一起创办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10多年来,罗点点逐渐把推广生前预嘱做成了一项事业。

  据选择与尊严网站解释,生前预嘱,是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是,不同于“遗嘱”,生前预嘱不管身后的财产怎么分配,而是关注临终前的生命质量。

  而很多人了解到生前预嘱,可能源于2017年3月份琼瑶写给儿子儿媳的一封公开信。当时即将迈入80岁的琼瑶叮嘱:“无论生什么重病,都拒绝大手术、拒绝加强护理,绝不能’插管’,拒绝各种急救措施,只要没有痛苦地死。”

  目前,*使用的生前遗嘱文本,在选择与尊严网站上叫做“我的五个愿望”。具体包括:我要或者不要什么医疗服务,比如手术探查、放化疗等;我要或者不要使用希望使用生命支持治疗,比如心肺复苏术、胃食管等;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我希望谁帮助我。

  “我的五个愿望”脱胎于一个美国的生前预嘱文本。不过,美国的版本基于首先通过了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证其法律效力。就此而言,中国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或政策法规。

  “生前预嘱现在是没有法律效力的。”韩启德在论坛期间解释:“最后的目标是希望能够有法律效力,但是在社会广泛接受之前可能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据此前媒体报道中的公开数据,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3万人签署了生前预嘱,表达了倘若到了临终之际,希望以怎样的方式离开。

  生前预嘱,实际上是实施缓和医疗的第一步。

  “就目前的医学模式来说,在你没有任何声明的情况下,医院在你病重时一定要尽全力抢救。如果临终时候想要不插管、不进icu,需要本人提前做声明,这样才能在符合医疗伦理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进行缓和医疗。”罗点点在论坛媒体交流会期间解释。

  罗点点表示,传统的医疗模式给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缓和医疗实际上是在医学伦理上又提升了一个新的层次。

  “很多人不怕死,但怕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韩济生教授表示:“医生过去更多是考虑怎么抢救,重点关心什么时候手术、心脏复苏、人工呼吸,责任是救命,但没有想到让病人减少痛苦、有尊严的死亡也是医生的责任。现在有疼痛科,但也没有把这个事情作为主要对象。”

  缓和医疗并非“放弃治疗”,针对的是过度抢救与过度医疗。缓和医疗并非让末期病人“等死”,也不建议他们在追求“治愈”和“好转”的虚假希望中苦苦挣扎,甚至假“安乐”之名自杀,而是要在最小伤害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让末期病人的最后时日尽量舒适、宁静和有尊严。